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篮球比赛首场叫什么,以及首场篮球比赛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因为随着街头篮球文化的流行,三人篮球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如今已成为国际篮联(FIBA)着力打造的一项世界巡回赛事,并且出现在包括亚运会和青运会在内的各项洲际赛事之中。
年轻化、门槛低、对抗强
为何三人篮球赛会在这几年像风暴一般迅速刮过全球?这样一项在不少人眼中还是“斗牛”的比赛,离奥运会到底还有多远?
比赛耗时3个月,覆盖49个城市、4500所学校、6万支球队,30万人报名参与……在中国走过13个年头的肯德基三人篮球赛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或许能成为答案的一部分。
“相比于正规的五人篮球比赛,三人篮球赛对场地、比赛人数和时间的要求更低,而且能给更多没有专业训练的青少年球员提供比赛对抗的实战机会。”
拥有20年篮球执教经验的陈峰教练此次带领上海东辉职业技术学校的6名球员代表上海前往福州出战决赛圈,遗憾的是,球队没有如愿进入总决赛。
“其实三人篮球赛和五人的职业篮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阵地进攻中同样需要执行战术配合,而且三人篮球赛要求每个位置上的球员能力更加均衡。”
目前在浙江广厦队效力的林志杰在进军职业篮球之前曾打过6年的三对三街球,谈起三对三和职业比赛区别时他曾表示:“三对三没有太过复杂的战术要求,更注重每个人的个人技巧。”
将比赛的参与者瞄准年轻人,从场地和时间上降低比赛的门槛,保持对抗的激烈程度并且提倡使用更加职业化的战术配合,这如今已经成为FIBA在推广三人篮球赛时重点强调的优势。
“三人篮球赛的偶然性更大,每个人都有赢球的机会。”陈峰教练的话,也道出了三人篮球赛的魅力所在。
冲进奥运会,FIBA很乐观
世界上三人篮球的首场比赛是197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周洛维尔镇开启的。而据国际篮联(FIBA)介绍,早在7年前的2009年,国际篮联就曾开始尝试推广三对三篮球这一比赛形式,并把进入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作为第一个目标。
事实上,从2010年青奥会开始,三人篮球赛就已经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号召力。
据FIBA的官方报道,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三人篮球赛的比赛观众席几乎场场爆满。在FIBA秘书长帕特里克·鲍曼看来,这是三人篮球“申奥”前最成功的一次“演出”。
而2018年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18届亚运会上,三人篮球赛已经确定将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
另据美国媒体《今日美国》报道,在2013年三人篮球赛“申奥”失败之后,FIBA在今年再次推动三人篮球成为正式的奥运会比赛项目。
“我希望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对此我比较乐观。”FIBA秘书长鲍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人篮球赛如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巡回锦标赛,而且加入了亚洲沙滩运动会、亚洲室内运动会以及亚洲青年运动会,更重要的是,FIBA也正在酝酿推出职业联赛的可能性。
“我知道国际奥委会想做出怎样的改变,他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增加更多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三人篮球显然非常适合这样的改变。很多职业篮球运动员也会愿意加入三人篮球赛,去找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首发,shǒu fā,篮球比赛中首先出场的队员,就叫做首发球员。首发出场的一般都是5人,大家也是习惯称他们为首发五虎。
篮球发明者:加拿大人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
篮球最早叫做奈史密斯球,是在1891年,由当时在在国际青年训练学院(International YMCA Training College)担任体育讲师的奈史密斯发明的,国际青年训练学院就是现在的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 College)。
当时奈史密斯为了学生不在冰天雪地中无所事事,就根据足球、橄榄球、曲棍球的原则,发明了一种把球扔进篮子里的运动。最早实验时,他用的是一个足球,在室内场的两端各挂了一个有底的桃篮,上端离地面10英尺,也就是3.05米。奈史密斯让学生拿足球往篮上扔,投中越多的赢。这是最早的篮球比赛。奈史密斯定名这项运动为篮球(Basketball)。在北美,篮球也叫“Hoops”
跟着,奈史密斯到美国各州院校积极推广篮球运动,然后传到世界各地。篮子也由有底变成无底(否则拿球下来太麻烦了)。
历史上首次篮球正式比赛是1892年1月20日,奈史密斯制定了十三条比赛规则,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场地的大小也做了规定,当时上场的是每方9人。
1893年,出现了真正的篮球(而不是用足球),每方出场人数也定为了5人,比赛时间是上下半场各20分钟。
但直到1936年的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篮球才成为比赛项目之一,当时只限男子参加。女子篮球进入奥运会,却要等到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 中间是为了开场时跳球用的,只有双方中锋可以站在圆圈内,其余人员必须在圆外。篮球就是圆的,所以也做成圆的。说简单一点就是跳球的队员站在本方半场的中圈半圆内,非跳球队员可以在中圈外任意站位(具体站位要看战术安排),如果对方队员有要求,同队队员不得毗邻站立(规则规定同队队员不得站在彼此相邻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队的队员是一个一个的分开站位的。)
既然说到有什么规定,那就要看规则里是怎么说的了,下面是规则里对跳球时站位的有关规定:
12.2.1每一跳球队员的双脚应站立在靠近该队本方球篮的中圈半圆内,一脚靠近中线。
12.2.2如果一名对方队员要求占据其中一个位置,同队队员不得围绕圆圈占据相邻的位置。
12.2.5在球被合法地拍击前,任一跳球队员都不应离开他的位置。
12.2.8在球已被拍击前,非跳球队员的身体部分不得在圆圈上或圆圈(圆柱体)上方。
比赛双方
某一方在自己城市或者国家就是主场比赛
另一方就是在客场比赛
控球后卫(PG)
控球后卫(Point Guard)是球场上拿球机会最多的人。他要把球从后场安全地带到前场,再把球传给其他队友,这才有让其他人得分的机会。一个合格的控球后卫必须要能够在只有一个人防守他的情况下,毫无问题地将球带过半场。然后,他还要有很好的传球能力,能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将球传到球应该要到的地方:有时候是一个可以投篮的空档,有时候是一个更好的导球位置。简单地说,他要让球流动得顺畅,他要能将球传到最容易得分的地方。再更进一步地说,他还要组织本队的进攻,让队友的进攻更为流畅。
2 ☆篮球基●础知识☆【精品】
对于一个控球后卫还有一些其它要求。在得分方面,控球队员往往是队上最后一个得分者,也就是说除非其他队友都没有好机会出手,否则他是不轻易投篮的。或者以另一个角度说,他本身有颇强的得分能力,而以其得分能力破坏对方的防守,来替队友制造机会。总而言之,控球员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当场上有任何队友的机会比他好时,他一定将球交给机会更好的队友。
得分后卫(SG)
得分后卫(Shooting Guard)以得分为主要任务。他在场上是仅次于小前锋的第二得分手,但是他不需要练就像小前锋一般的单打身手,因为他经常是由队友帮他找出空档后投篮的。不过也就因为如此,他的外线准头与稳定性要非常好。
得分后卫经常要做的有两件事,第一是有很好的空档来投外线,因此他的外线准头和稳定性一定要好,要不然队友千辛万苦挡出个好机会,却又投不进去的话,对全队的士气和信心打击颇大。第二则是要在小小的缝隙中找出空档来投外线,所以他出手的速度要快。一个好的得分后卫总不能企望每次都有这么好的空档,应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机会出手,而命中率也要有一定的水准,如此的话,才能让敌方的防守有所顾忌,必须拉开防守圈,而更利于队友在禁区内的攻势。
小前锋(SF)
小前锋(Small Forward)乃是球队中最重要的得分者。对小前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得分,而且是较远距离的得分。小前锋一接到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如何把球往篮框里塞。他可能会抓篮板,但并不必要;他可能很会传球,但也不必要;他可能弹跳很好,但仍不必要;他可能防守极佳,但还是不必要。小前锋的基本工作,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
小前锋乃是对命中率要求最低的一个位置,一般而言只要四成五就算得上合格,而四成以上都可以接受。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要能得分。如果一个小前锋每场球得个七、八分,命中率还只有四成的话,那还不如叫他去坐板凳算了。话说回来,为什么小前锋的命中率可以比较低呢?因为他是队上主要得分者,他经常要积极找机会投篮,要在某些时刻稳定军心,甚或以较困难的方式单打对手来提升士气,乃至于给对手下马威,给予敌方迎头痛击等。因此小前锋会有较多的机会出手,而且可能是不太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容许他的命中率稍低,只要他能得分的话。
大前锋(PF)
大前锋(Power Forward)在队上担任的任务几乎都是以苦工为主,要抢篮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篮、得分,他却经常是最后一个。所以说,大前锋可以算是篮球场上最不起眼的角色了。
大前锋的首要工作便是抓篮板球。大前锋通常都是队上篮板抢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区卡位,与中锋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队的篮板重任。而在进攻时,他又常常帮队友挡人,然后在队友出手后设法挤进去抓篮板,做第二波的进攻。
大前锋一般较少出手,而其投篮的位置又经常很靠近篮框,对其投篮的命中率要求也较高。以场上五个位置来说,大前锋应该是命中率最高的一位,不错的大前锋应该达到五成五以上。不过由于得分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的得分可以不多,但是篮板就一定要抓得多。此外,防守时的火锅能力自然也是大前锋所必备的,因为他要巩固禁区,防守当然重要。其实说穿了,大前锋就是要做好两件事:篮板和防守。
中锋(C)
中锋(Center)顾名思义乃是一个球队的中心人物。他多数的时间是要待在禁区里卖劳力、卖身材的,他在攻在守,都是球队的枢纽,故名之为中锋。
中锋要做哪些工作呢?首先,他既然是在禁区里面混饭吃,那么篮板球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再来,禁区又是各队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不能让对手轻易攻到这里面来,所以阻攻、盖火锅的能力也少不得。而在进攻时,中锋经常有机会站在靠近罚球线的禁区内(此乃整个进攻场的中心位置)接球,此时他也应具备不错的导球能力,将球往较适当的角落送出。以上三项,是中锋应具备的基础技能。而在球队中,中锋也经常身负得分之责,他是主要的内线得分者,与小前锋里外对应。因为他要能单打,所以在命中率上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他出手的位置又往往较接近篮框,所以命中率又应该高些,大致来说,五成二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对中锋命中率的要求,是仅次于大前锋的。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 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委托他设计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他与同事们反复商量才定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30岁时便发明了篮球,但篮球诞生后近半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才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教练只负责他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其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很尊重和敬佩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介绍了这位篮球发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月桂冠时,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得把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于1939年逝世。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年第1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金杯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第一次正式的篮球比赛于1892年1月20日在美国春田市青年会举行。
篮球是人们喜爱的、也是世界各国最普遍的球类运动之一。它的许多常识人们已熟知。但是篮球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篮球赛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许多人不是很了解。
早在1880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想要创造一项可在室内进行的竞赛项目,但是设想没有成功。到1891年,春田市国际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即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大学体育系前身)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综合橄榄球、曲棍球和其他一些球类项的目的特点,设计了按投掷的准确性来计分和决定胜负的游戏,并规定:①使用足球式的柔软圆球形;②球必须用手传递,不得用脚踢、拳打、头顶,也不得抱着球跑;③不得抱、打、拉对方队员,避免粗野动作;④投掷目标要悬挂在空中,投掷者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才能投入。
1891年11月中旬,奈史密斯博士利用体育课作了第一次比赛试验。他把两个桃篮作为投掷目标,分别钉在体育馆二楼看台离地3.05米高的柱子上。比赛开始时,双方队员(每队9人)分别站在球场两端,裁判鸣笛后将球抛入球场中间,双方队员同时进入场内抢球,通过互相传递,将球投入桃篮中。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并很快传遍美国各地。由于投掷目标是桃篮,所以取名为“篮球”。
当初的桃篮是有底的,每次投中以后球就留在篮子里,必须登梯子上去把球取出,才能重新开始比赛。到1893年便开始采用了现行的铁圈球篮。最初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确定,有时每队10人,也有9人或7人的。到1893年才定为5人,比赛场地也相应缩小。1894年篮球运动首先传入我国天津,接着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并于1936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篮球比赛首场叫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首场篮球比赛应该注意什么事项、篮球比赛首场叫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