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绝不仅仅是一种)

admin 33 2023-05-08 22:46:0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维特根斯坦,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绝不仅仅是一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维特根斯坦是什么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维特根帆世斯坦是分析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分析美学是西方美学思潮之一。20世纪30年代随着分析哲学的产生而产生。

分析哲学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口号下,否定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认为哲学的惟一任务就是对科学的语言进行逻辑的分析,阐明其意义。

认为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含混的,这是造成哲学“误解”的根源。分析美学以此为据研究美学。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情感主义”阶段。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摩尔(GeorgeEdwardMoore,1873—1958)和早期的维特根斯坦。

第二阶段侧重于从日常语言运用方面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是美学的“取消主义”阶段。代表人物有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等。维特根斯坦他们都认为传统美学建立在为美和艺术等下定义的基础上是完全错误的。各种美和艺术等并没有统一的本质,只有“家族类似”关系。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从取消主义回到艺术和美差轿吵可界定分析的立场,虚侍也称“后分析美学”阶段。代表人物有迪基(GeorgeDickie)、布洛克(GeneBlocker)等。

扩展资料:

维特根斯坦二十年代初在哲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早年维特根斯坦他曾受罗素的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他脱离了该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

维特根斯坦早期所坚持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后期所坚持的日常语言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两个不同流派。他们都认为,认识不能超越于经验之外。

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经验证实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的意义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而真理就是命题和经验事实的一致,真理的标准在于经验的证实。

日常语言哲学主张日常语言分析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未有独立的概念本质,它们的意义是由人们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所设定的。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曾经震动了西方哲学界,许多与他同时代的和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包括他的老师罗素也曾—度接受了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他不仅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而且对哲学方法论,逻辑学(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析美学

维特根斯坦(哲学家;1889—1951)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犹太人 , 哲学家 ,出生于 奥地利 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 剑桥郡 ,享年62岁。

著名的 维特根斯坦家族 的成员,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 哈耶克  [1] 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 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 数学哲学 、 精神哲学 和 语言哲学 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 罗素 。 [2]

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 剑桥大学 教书。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 逻辑哲学论 》(1921年)。

人物生平

希特勒的同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889年4月26日,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出生于当时是 奥匈帝国 的 维也纳 。父亲 卡尔·维特根斯坦 是欧洲 钢铁工业 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 Kalmus), 哈耶克 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

路德维希在8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 犹太 血统,于 纳粹 吞并 奥地利 后转入英国籍。

幼年

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 林茨 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和 阿道夫·希特勒 是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 [3] 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3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

少年兄判慧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10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 物理学 ,曾经渴望师从著名 物理学家 玻尔兹曼 。然而,玻尔兹曼于1906年 自杀 ,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

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 工程师 。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 柏林 学习 机械工程 。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 航空工程 空气动力学 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 螺旋桨 的原理,同时出于对 数学基础 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 伯特兰·罗素 与 怀特海 合写的《 数学原理 》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 算术基础 》。

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 弗雷格 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 逻辑学家 的推荐,前往英国 剑桥大学 三一学院 问学于 罗素 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 志愿兵 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 逻辑哲学论 》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 哲学问题 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 修道院 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冲吵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 建筑师 的身份。

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 圭臬 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 石里克 、羡答 魏斯曼 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

1928年春,在听了 数学家 布劳维尔 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 剑桥 ,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

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1939年照片

路易维希·维特根斯坦之墓

1951年4月29日,身患 前列腺癌 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诺曼·马尔科姆形容这句话是“出奇的感人的话语(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在剑桥大学教师墓地为维特根斯坦举行了一个天主教葬礼。杜瑞后来说他一直困扰于这样安排葬礼是否合适。

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和 里斯 (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 语言哲学 新的走向的《 哲学研究 》。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 罗素 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

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是同学,公然怒怼老师罗素,终成哲学大师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哲学家一向被视为最智慧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哲学家,无论是苏格拉底、卢梭,还是尼采、罗素等,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尽的传奇故事。在众多的哲学家里,有一位分外耀眼。他,就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豪门,却一生清贫。为实现人生理想,几度转变职业,他做学者、当兵,做花匠,甚至还做过打杂的,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说,和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相比,他的人生更具传奇色彩。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深入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哲学思想和哲学贡献。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华裔学者孔欣伟。书中,孔欣伟将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诠释,深入浅出,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01自由的灵魂造就了桀骜不驯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全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生于维也纳钢铁大王之家。维特根斯坦家族在欧洲享有盛誉,当时的大音乐家勃拉姆斯、 *** 等,都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座上宾。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让维特根斯坦生性敏感,很有艺术细胞。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年轻时酷爱工程技术,结婚生慧源子后,他把这个爱好强加给了儿子们,维特根斯也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天生爱好机械,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简单的缝纫机。但他的两个哥哥不堪父亲的重压,相继自杀。哥哥们去世后,父亲害怕了,不敢给维特根斯坦太大压力,于是把他送到普通学校,接受平民教育。 有意思的是,那所平民学校里,后来出了两个世界级大人物,一个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个是希特勒。他俩虽不同班,却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上。 青年时代,维特根斯坦离开奥地利,前往英国留学。当时,罗素是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一次,维特根斯坦无意中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他兴奋地发现,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于是他鼓起勇气,去剑桥大学拜访罗素。经过深入的交谈,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是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很欣赏维特根斯坦的才华,越来越器重他,甚至还把他视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在罗素眼中,维特根斯坦是 「 ”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维特根斯坦如果按照这个人生规划走下去,他的人生之路会比后来顺遂很多。然而一战的爆发后,让他选了另一条道路。1914年,他果断地回到维也纳,参军入伍,投入到战争的炮火中去了。服役期间,他写了一些哲学笔记,后来收录进《战时笔记》里。 战场上,眼见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丧生,维特根斯坦对战争充满恐惧。为了安定心神,他随身带着托尔斯泰编辑的《福音书》。 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福音书》和哲学,成了维特根斯坦的精神支柱。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灰飞烟灭,维德根斯坦被关进意大利战俘营。在那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逻辑哲学论》。他的好友 维特根斯坦出狱后,《逻辑哲学论》得以顺利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老碧模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后来,维特根斯坦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当乡村老师。他的这个想法,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看法,他把所有财产都分给了同样富有的兄弟姐妹,一个人甘愿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不久,维特根斯坦便如愿以偿当了小学老师。然而一到乡村他就傻眼了,这里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根本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农村人的野蛮无礼,让他大为吃惊。 维特根斯坦出身大富之家,从小家教严格,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别人要求更严。一次上课时,他体罚了几个学生,结果家长不干了,纷纷把他告上法庭。他被判无罪,却丢了饭碗。 现实世界里有太多无奈,这让维特根斯坦屡屡受挫。然而,他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从未改变,他的一生,都在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不屈服于现实的残酷! 不久,他侍缓找了一份新工作——修道院的园丁!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花花草草给他内心带来了久违的宁静。再后来,他离开修道院,回到维也纳,转行成了建筑师,帮姐姐设计了一栋房屋。 几经辗转,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帮助下,维特根斯坦又回到了剑桥大学。回剑桥后,维特根斯坦急需一篇论文获取博士资格,唯有如此,才能拿到研究经费,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时,他的博士论文是《逻辑哲学论》,考官是一群剑桥教授,其中也有罗素。当着众人的面,罗素向他问了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说完答案后,又一脸傲慢地说:「 ”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别人都以为维特根斯坦傲慢,殊不知他当时已经40岁了,为了获得博士学位,不得不当众盘问,他内心的苦闷又有谁知道呢。 拿到了研究经费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安顿下来了,但他对这里的生活并不满意。二战爆发后,他离开剑桥,再次转行。这次更离谱,竟是去医院当医学助理技术员。 是金子总会发光。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被剑桥聘为教授。晚年时,他在爱尔兰完成了最后一本书——《哲学研究》。62岁时,他被查出前列腺癌,不久病逝。去世前,他说:「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人生。” 纵观维特根斯坦一生,真实而率性,生于富贵之家,却甘于清贫生活。他当过兵、做过乡村教师,当过花匠,去医院打过杂,最终成了哲学大师。这样的人生,堪称传奇! 02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书,以晦涩难懂著称。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说的美好。对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他擅长段落式写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学家尼采的文风很像。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主题呢? 第一个主题是,苦难与虚无。 在《文化与价值》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苦难,而人最大的苦难,是失去自我。空虚的生活会让人产生虚无感,而虚无感又造就了苦难。如果我们确信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就能忍受一切苦难。 第二个主题是,世界的意义不可言说,虽不可言说,却能在生活中显现。这个主题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精华。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一切的 *** ,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存在于思考中,人不思考,就无法解决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禅宗主张的「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非常像,都主张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他们都主张不可说,一说就错。比如,当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时,就已经扩展了现有语言来包含他,他能被语言表达后,已经丧失了部分真实的自己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 第三个主题是,死亡、永恒与时空。 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以永恒视角来观察世界,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时世界是神秘的。如果永恒不代表时间的无限延续,而仅指无时间性,那么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活在永恒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人活在时空中,而人生之谜的答案,必定在于时空之外。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解的谜题,有些人认为,如果灵魂不灭,就能解答人生一切难题。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标。人只有活在当下,当下才能成为永恒。这时候,我们的生活才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安心生活。 03维特根斯坦对哲学做了哪些贡献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梳理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他认为,哲学是基于语言的思辨,而语言有自己的边界。同时,他还清晰指出了边界的存在,并断言人生意义在语言边界之外。 1953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两年后,《研究哲学》正式出版。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说自己把哲学问题当作案件来调查,而不是做学术研究。他还说,也许只有那些曾有过书中相似思想的人,才能读懂这本书。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不能思考任何非逻辑的事,否则,人就必须非逻辑地思考。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绕,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上司给你交代工作任务,他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说话毫无逻辑,你肯定听得一头雾水,但如果他很清楚地告诉你:今天你要完成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第二件是做什么,最后一件事是做什么。这时候,你能很快领会他的意思,也就能很顺利地去开展工作。 在维特根斯坦眼中,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澄清事实,消除语言带来的混乱,使那些本来模糊的思想变得更清晰,为思想确立界限。他说:凡能被思考的东西,都能被清楚思考,凡能被言说的东西,都能被清楚言说。一个人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他的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认为,你可以描述我,但那并不是作为主体的我,而是作为客体的我。也就是说,你描述的我,是你眼中的我,而并非真实的我。在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我的体验,所以说我是世界的界限。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和所描述的东西本身相比,人类语言的描述是很不准确的。每个解释,都是一个假设。来看个例子。红色物品能被摧毁,但红色本身却不能被摧毁。这就是为什么「 ”红色”这个词,是独立于红色物品之外的存在。一旦你知道这个词代表什么,你就能知道它的全部用途。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里,他的关注点从逻辑转向了语言。与逻辑相比,日常语言具有更多模糊性,离哲学核心问题更遥远。因此。当很多人阅读完《哲学研究》后,都会产生疑问:书中那些日常而琐碎的讨论,虽然很深入,但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但维特根斯坦认为,在哲学中,语言和逻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他来看,语言是游戏,崇高词汇和普通词汇之间是平等的,两者没有高下之分。语言是所有命题总和,口语是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但语言有时能掩盖想法。说到这,维特根斯坦打了个比方:衣服外形由一种东西制成,这种东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身材。我们从衣服的外观中,根本无法推断在这件衣服下,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在《哲学研究》序言里,维特根斯坦说,他写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书,能引发更多人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思考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维特根斯坦一生热爱思考,他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比思考哲学问题更美妙。因此他一直主张,人的思考应超越时间,不要被时间所局限。 在《战时笔记》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写道:真正的幸福,并非指事业有成或家庭美满那种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指的是不生活在时间洪流中,而是只生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维特根斯坦的这番话,正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他的一生充满传奇,直到临去世,他都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每一次选择。他一生知行合一,用62年的时间,完美地诠释自己的哲学主张。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为理想奋斗终生。维特根斯坦甘愿抛弃世俗的幸福,皆因他心中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这都不是幸福人生,那这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幸福人生了。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人文优秀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 ”行走的百科全书”。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抄袭或洗稿必究。

天才中的典范,维特根斯坦。

康德尼采叔本华,

培根罗素马克思,

休谟卢梭笛卡尔,

萨特洛克柏拉图。

这首诗叫《维特根斯坦这么牛为什么我以前就不知道因为他的名字实在是太长了》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爸爸虽然不是欧洲首富,但也富可敌国。当时的维也纳群星璀璨,涌现出很多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维特根斯坦家族与这些人密切来往。比如勃拉姆斯,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就经常去他家玩。即使这样,小维他过的并不开心,原因是他爸爸家教严厉,非常专治,小维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

十四岁以前,小维并没有上学,而是在家里学习。因为他的两个同性恋哥哥都自杀了,所以他爸爸把他送进一所公立中学。小维从小就是个喜欢思考的孩子,又是贵族,所以在这所公立男校中,小维觉得同学们“都是臭大粪”。但是小维也注意到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同学,同样喜欢哲学与思考。俩人儿聊的不错,小维对小希特勒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影响......这是大家脑补的,没有证据表明小维和小希之间有过接触。

维特根斯坦后来考上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学工程学,(他对机器很有天赋,十岁就自己动手做过一台缝纫机),学工程学就要学数学,就对数学和逻辑学有了兴趣,读了罗素的《数学原理》。

1911年,对哲学和逻辑学产生兴趣的维特根斯坦,去剑桥找罗素腔笑败。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是个天才,不是普通天才,而是天才中的典范。于是,22岁的维特根斯坦成为罗素的学生。罗素花十年写成的《数学原理》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创造力,他迫切的需要一个传人。在罗素面前,维特根斯坦就像个任性的孩子,下课后还追着罗素不放,一直追到罗素家里,甚至罗素换衣服也不离开。在罗素家里“像野兽一样来回绕圈,一连三个小时一言不发”罗素问“你是在思考逻辑还是你的罪孽?”他回答“都有。”说完继续转圈儿。在罗素家,维特根斯坦一点儿不把自己当外人。

1914年,一战爆发后,可以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参军了。战争对维特根斯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幸他没有战死,写下《1914-1916年笔记》。1918年11月,维特根斯坦在战俘营写完《逻辑哲学论》。

由于维特根斯坦籍籍无名,《逻辑哲学论》的出版多次遭到拒绝。伍颤出版商一会儿要求名人写导论,一会儿要求他自己负担印刷费。这让维特极为恼火,他认为“世界必须以正当的方式接受”。至于名人的评价,已经“名满天下的的罗素勋爵”承担了下来,为书写了长长的导论。然而,维特看完罗素的导论以后说:写的实在是不咋地,不想和我的著作一起印,尽管可能因此无法出版。结果不出所料,没有罗素的导论,出版商拒绝出版,维特已经竭尽全力只能放弃了。幸好罗素君子雅量,托人联系出版事宜,才作为论文发表。直到1922年,仍借助罗素的帮助,《逻辑哲学论》在英国得以正式出版,即在德国奥地利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张申府先生在1927年就翻译过《逻辑哲学论》,题为《名理论》发表于《哲学评论》杂志。这是此书首次被翻译为英文以外的文字,张申府先生真是太厉害了,膜拜一下。(张先生在建国初期,随身带的书却是《麻衣神相》....为啥啊?)

天才都是任性与自信的,书出版以后,维特根斯坦觉得哲学的所有问题都让自己给解决完了,以后哲学也就终结了,哲学系就都关了吧,他的粉丝们也都很确定是这样的。

1920年,尽完天才义务的维特根斯坦,放弃了父亲留下巨额财产,“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当小学老师的几年里,家长们却并不喜欢他,他也感深沮丧,还曾经对有的孩子失去耐心,并体罚学生。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为孩子们编了一本字典,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自己花钱带孩子们旅行,沿途教孩子们识别岩石和植物。对于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爱有加,甚至提出要收养其中一个,但那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升塌”。

1926年,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教师生涯。当老师失败后,维特根斯坦在一个修道院当园丁助手,他的妹妹担心他的精神状态,所以委托他设计一所房子。后来这所房子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我看过这所房子的照片,设计的非常棒,极具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以他的著作为纲领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短暂交往后,维特根斯坦拒绝了他们这个圈子。

1928年春天,在听了数学家布劳威尔的一次演讲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探索哲学的愿望。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去车站接他,凯恩斯说,“上帝来了,五点一刻的火车,我去接他”。

罗素、摩尔和拉姆齐作为导师,主持维特根斯坦博士答辩。整个过程中摩尔一直不说话,他知道维的臭脾气。答辩完成后,维特根斯坦拍着两位老师的肩膀说:别着急,知道你们懂不了。摩尔给维的论文评语却是:我认为他是天才,论文绝对超出博士标准。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通过博士答辩后,留下教哲学。

1938年,维特根斯坦想去苏联“当一名普通劳动者”,被告知“来当教授是可以的,干别的可不行,我们国家最不缺的就是壮劳力”。

1939年,维特根斯坦成为剑桥哲学教授。

1946年10月25日,波普尔访问剑桥,与维特根斯坦在学术讨论会上遭遇, 他们就“有没有哲学问题”展开辩论。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语言的疑难。

波:我们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的吗?我们是通过归纳来获得知识的吗?

维:这是逻辑学问题!

波:潜在的甚或实际的无限是否存在?

维:这是数学问题!

波:道德问题和道德规则的有效性问题呢?

维特根斯坦当时正坐在炉火前摆弄着拨火棍,时不时地用拨火棍指指点点,激烈地强调他的论点。他对智力无法达到他要求的听众的不耐烦,甚至暴力倾向是一直存在的。

当维特根斯坦听到这个问题时,用棍子指着波普尔说道:那你举个道德规则的例子!

波普尔说:不要拿棍子威吓你的客人。

维特根斯坦勃然大怒,扔下棍子,猛然冲出房间,砰地把门关上。

以上这个著名的“拨火棍事件”,出自《波普尔自述》。后来人们考证,对维来说,并不知道波普尔是谁。可波普尔对这次辩论是有充分准备的,并得到了罗素的支持。维对听众的粗暴是常见的,比如摔门,比如拿着东西比划。就是说,波普尔在维心中激起的波澜,远远比波普尔自己以为的要小的多。

据说“拨火棍事件”后,波普尔马上给所有他认识的欧洲哲学家满怀欣喜地写了信,开头是:“我被揍了,是维特根斯坦揍的,地点是在被罗素霸占的牛顿办公室。”当然,这很可能是被娱记渲染了的,那时候维特根斯坦和图灵掐了整整一个学期,也没人评说。之所以“拨火棍事件”被广为传颂,就是因为这事儿本身的戏剧性,毕竟“一个拿着火筷子追另一个”。

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荒唐工作”的维特根斯坦辞职,专心思考和写作。

一战维特根斯坦成为战俘的时候,他妹妹曾经动用钱财和关系捞人并成功,维特根斯坦却觉得自己就应该在战俘营,没有接受。战后,维特根斯坦把巨额遗产分给了他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不送给穷人呢?他解释说,他不愿见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于得到这些钱财而变得堕落,而他那些亲戚反正已经足够堕落了。此后,维特根斯坦确实践行了他的观点:当小学老师,当园丁,给医院看大门制作药膏....维特根斯坦生活俭朴,一生都沉浸在他非凡智力带来的精彩的精神世界里,世俗的追求从来没有进入他的法眼。他对金钱也似乎有种洁癖,也不接受任何不是自己挣来的东西。从自愿脱富直到去世,他就没有过什么钱,1919年去见罗素,没钱买车票,罗素把他留在剑桥的家具搬到自己家,算是买下,给了维特100元。两年后,为了让维特根斯坦去伦敦,又为这些家具追加了200,说是不想占维特的便宜。

1949年,维特根斯坦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清点了积蓄,差不多能花两年,他说“那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我活不了那么久。”到了生命最后阶段,维特根斯坦的积蓄花完了,他的学生为他申请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然而他在给基金会的信中说:“以我目前的健康状况和智力上的迟钝,我不能接受资助。”

1951年4月29日,罹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去世,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告诉他们,我已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的曾说过的十句话:

1.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2.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3.一种怀疑一切的怀疑已经不算是怀疑了。

4.请勿玩弄深埋在他人心底的东西。

5.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自己是什么。

6.当你说“不”的时候,要像一堵墙,而不能像一扇门。

7.请勿把他人的例子当作你的生活指南。

8.不欺骗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9.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

10.命令和命令的执行之间有一道鸿沟,它必须由理解来填平。

关于维特根斯坦和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绝不仅仅是一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俄罗斯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俄罗斯乌克兰局势最新消息网站)
下一篇:历届世界杯视频(历届世界杯视频全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