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萨尔瓦多阿连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萨尔瓦多阿连德CSBQ长沙暴青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亦浓)
听到聂鲁达的名字,就不由得想到他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大地的居所》、《船长的诗》。
他是一位诗人,伟大的诗人,他写情诗,因为他的一重又一重的爱情。
但是,他还是一名有政治信念的共产党人,撰写社会题材的诗歌,为国民利益摇旗呐喊。
阿连德,智利前总统,四次参加总统竞选,三次败北,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是1970年9月4日,终于竞选成功。
“我喜欢日落,但我更喜欢你。”这是阿连德当年对他的妻子表白。据说是后来人的杜撰,原话是:“我简简单单地爱上了一双眼睛,却不知道眼睛的背后藏着什么”。
好浪漫啊有没有,作为一位甚少谈及感情的政治家,能说出这样的表白语,也是令人刮目相看了。
阿连德与妻子奥顿希亚·布希于1939年步入婚姻殿堂,育有三女。
一名严谨的政治家,立志帮助贫困弱势群体,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在生活中却又有一颗多情细腻的内心,当然,还有爱臭美的小毛病,喜欢奇装异服。
聂鲁达的生命中则是经历了三段婚姻及无数次的爱情(女人)。
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是他年少时经历的爱情的总结,而诗集《船长的诗》则是为他的第三任妻子玛蒂尔德·乌鲁蒂亚所作,当时他的第二段婚姻还在延续中,只能与玛蒂尔德地下恋情饱受相思之苦。
但同时,聂鲁达又是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与阿连德共同的信仰埋茄和共同的为人民而战斗的信念,促进了两人的友情。
阿连德的灵巧的政治手腕和聂鲁达无与伦比的表达能力相得益彰,在为提高智利人升液亩民生活条件的逐梦道路上并肩战吵森斗,共同成长。
01.不同的轨迹,相同的信念
阿连德曾经是一名医学博士,但他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社会党人的政治立场,是立志改善智利人民生活、领导国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英雄和斗士。
四次竞选总统三次败北,令他党内的同盟们对他也几乎丧失了期待,第四次竞选时,一位颇有社会影响力的记者说到为他竞选投票的原因:
“因为他孤身奋战,因为昨天他坚持完成了一场令人伤感的宣讲,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工作,却没有得到他的人民的回应。”
第四次竞选总统,阿连德以36.6%对前总统亚历山德里的34.9%的微弱票数胜出。
按照智利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若未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则由国会从得票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
国会最终选择了阿连德,条件是他要签署一个“宪法承诺条款”,保证尊重并遵守智利宪法,此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能破坏宪法的任何条文。
阿连德任职后的两年间,智利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
解决外债问题(延迟还债)、美资铜业公司国有化问题、由国家控制金融业、没收大量庄园,强制收回适合耕种的大部分土地,设立合作社及国有农场,没收公民财产,将大企业强制国有化,提高工人工资等。
但由于铜业出口限制,价格持续走低,任期初始,政策调控下,短期经济状况尚好。
到了1972年,通货膨胀达到140%,且物资严重匮乏,政府增加工人工资,但工资的上升抵不过通货膨胀的速度,智利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与工资上涨相匹配的改善。
铜业的国有化,大企业的国有化及土地等的征收为国有,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无视民众的利益,诋毁阿连德实行的是独裁统治。
1973年智利发生皮诺切特领导军队针对阿连德的军事政变,阿连德自杀,有一说是被枪杀伪装成自杀。
无论阿连德在智利民众中多少争议,但阿连德为智利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是肯定的,他最后扛着AK-47步枪自卫未果英勇赴死的影像,成为整个智利及拉美左翼抗争的旗帜之一。
一腔情怀为国民,却没有走完总统的一届任期,不能不说是阿连德甚至是智利人民的遗憾。
在阿连德历次竞选总统期间,盟友聂鲁达功不可没。
聂鲁达任驻法西班牙移民领事期间,在1939年温尼伯援救行动中得到阿连德协助,这是二人的第二次交会。
彼时,阿连德担任卫生、疾病预防和社会福利部部长,温尼伯援救行动中他亲自指导难民们依次接种疫苗。
这次交会,使得诗人聂鲁达对阿连德这位政治家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是在这一年,阿连德认识了他的妻子奥顿希娅·布希,走入婚姻殿堂。
02.七次交会的友谊,志同道合的支持
《聂鲁达与阿连德:一份友情,一段历史》这本书详尽地讲述了巴勃罗·聂鲁达与萨尔瓦多·阿连德的生平事迹,二人相识、相遇、相知的七次交会过程,及二人贯穿一生的友情。
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线轴,将聂鲁达与阿连德的七次交会进行了详述,还原了两个人之间的友情及智利的那一段历史。
巴勃罗·聂鲁达,本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出生于1904年的一个小城镇的农民家庭,后来到圣地亚哥读了法语专业的大学。
四年后的1908年,萨尔瓦多·阿连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后来就读于智利大学医学专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聂鲁达一直热衷于诗歌的创作,从10岁发表第一首诗歌开始,20岁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即享誉全国。
聂鲁达对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也深知,“当一个国家还处于扫盲阶段的时候,诗歌是没办法推广的”。
于是,聂鲁达“如手足般陪伴在阿连德左右”,鼎力支持阿连德参与总统的竞选,“朗诵诗歌,引起人们的共鸣”,“那些诗句流进了智利人民的心中,潜入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在阿连德竞选总统时间里,聂鲁达是阿连德的摇旗呐喊的旗手,在阿连德当政期间,聂鲁达则是阿连德的左膀右臂。
“我的信念和职责都是用我的行动和诗歌服务智利的人民。我活着,我歌唱,我捍卫。”
这是聂鲁达获得总统候选人资格时发表的演讲,也是他与阿连德一生为智利人民并肩战斗的写照。
03.获得诺奖,给你惊喜;鞠躬尽瘁,天堂再聚
1971年10月21日,聂鲁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此前的24小时,智利驻瑞典大使德拉诺就向圣地亚哥发了一条信息告知总统阿连德,聂鲁达将获得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因信息尚未确认,严格保密。
在前几天,聂鲁达请求担任瑞典文学院的委员朋友帮忙,若此次获得诺贝奖希望能够让他通知阿连德早些知道。
1973年9月11日,军事政变中阿连德自杀,9月23日,聂鲁达去世,两位好友天堂重聚,继续在逐梦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9月24日,军政府为聂鲁达降半旗致哀。
家庭背景不同、社会出身不同,但不妨碍聂鲁达与阿连德拥有彼此一生的深厚友谊。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走过相似的轨迹,站在为国为民的统一战线上,坚持着相同的信念,交会成惺惺相惜的盟友。
正如聂鲁达《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所言:“我诗歌的南方是孤独,北方则是人民”。
一个政治家、一个文学家,也是诗人和医者,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挽救国民出水深火热,他们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一生轰轰烈烈,灿如云霞。
附注:
阿连德身亡40多年来,他依然是一个有争议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人物。他未能完成自己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总统任期,因此有很多关于如果他当时能够继续执政,智利今天将是什么样的揣测。
阿连德的生平在讨论共产主义政府是否赢得过民主选举的胜利是常被提及。阿连德合法地赢得萨尔瓦多阿连德了民主选举,但是在投票中他获得的是相对多数而不是绝对多数,人们为此争论不休。他的支持者认为,因为基督教民主党候选人拉米多罗·托米奇的左倾竞选立场与阿连德相仿,分流了左翼的选票,而他们两人获得总共64%的选票。而反对者认为,阿连德比选民预计的更为左倾,而基督教民主党后来又与右翼势力联盟,并获得军队的支持最终导致阿连德政府下台。
在左翼政治家的眼里,阿连德是一位英雄。有些人认为他是为社会主义献身的烈士。他的形象如同切·格瓦拉一样,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有些人认为,美国政府,尤其是亨利·基辛格和中央情报局,应当对阿连德之死负责。他们把阿连德视作美帝国主义的牺镇裤牲品。
另一些人眼中的阿连德迥然相异。他们批评他的政府对私有工业进行大规模国有化,与一些激进组织如左翼革命运动关系亲密,以及执政后期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和恶性通货膨胀。这些都导致了阿连德支持率的明显下滑和与基督教民主党的分道扬镳。饥桥他们还指责他试图绕过国会,实行独裁,对媒体批评怀有敌意。一种普遍的批评源于他与卡斯特罗和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密联系。批评者认为他试图将智利转变为古巴式的独裁国家。这些评论争议颇大。后来的军政府曾称,阿连德政府密谋先发制人,自行发动流血政变以建立阿连德的个人独裁。这一所谓阿连德政府的“Z计划”被证明是军政府的虚假宣传。
近来的辩论围绕阿连德1933年的医学博士论文《精神卫生学与犯罪行为》而展开。有人认为,阿连德具有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倾向。阿连德基金会对此反驳说,阿连德只是在论文中引用了一位意大利科学家的话,而阿连德本人对那些理论是持批评态度的。 1、“我看不出为什么我们御肢简要对一个国家由于其人民不负责任而走向共产主义袖手旁观。对于智利选民决定自己的命运来说,这个问题是他们不堪承受之重。”——亨利·基辛格
2、“把智利经济搞垮,让阿连德上不了台,上了台也要赶下来。”理查德·尼克松,1970年9月15日对中央情报局的指示。
3、“通过政变推翻阿连德是一项既定的、坚定不移的政策。最好能在10月24日[国会投票日]之前进行,不过这方面的努力在那天之后仍将得到继续。我们将动用一切资源,为达到这一目的施加最大压力。这些行动必须秘密地、安全地进行,不能让人们看到美国政府背后的手。”——美国中央情报局圣地亚哥分部行动指南,1970年10月16日。
4、“阿连德治下,一粒坚果、一个螺丝也不能进入智利。一旦阿连德上台,我们要尽全力使智利和智利人民陷入极端匮乏和贫穷中。”——爱德华·考瑞(Edward M. Korry,时任美国驻智利大使),听到阿连德当选消息时。
5、“阿连德正在寻求独裁,那就是打着无产阶级专政旗号的共产主义暴政。”——1973年5月15日,智利基督教民主党全国大会报告。
6、 “在这一地区的所有领导人中,我们认为阿连德对我们的利益是极其有害的。他口头上倾向卡斯特罗,反对美国。他的对内政策是对智利民主解放和人权的威胁。”——亨利·基辛格回忆录《脱胎换骨》。
7、 “人民团结联盟的政权,代表了社会主义真正民主化的初次尝试。这种社会主义,与其源头不同,不是接受威权主义的官僚领导,而是通过民主自律进行领导。”——拉丁美洲北美议会(NACLA)社论,2003年7月。
是的
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1908年7月26日-1973年9月11日),社会主义者,智利前总统(1970年—1973年),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任自喊键歼由竞选获胜的总统。医生出身。在1973年9月智利军人政变中以身殉职。
阿连德热衷于马克思主义,公开批评资本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革。因此他在从约翰·肯尼迪到尼克松的历届美国政府中都不受欢迎,美国担心智利会成为共产主义国家,并加入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
1970年,他领导的由社会党、激进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组成的人民团结阵线终于在大选中获胜,亮察出任总统。执政期间,对铜矿等实行国有,没收庄园,进行土改;对外反帝郑冲、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1973年9月11日在抗击政变中遇难,关于阿连德自杀或他杀的争论一直延续至21世纪。
当一个国家合法的民选总统被自己的国民和军队推翻,那将是这个国家永恒的悲剧。1973年9月11日,智利总统府前集结着大量坦克装甲车,天上间续不断的战机抛洒着重磅炸弹,将总统府炸得面目全非,时任智利总统的萨尔瓦多·阿连德戴着钢盔,手持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送给他的AK-47孤独地在总统府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萨尔瓦多·阿连德1928年6月26日出生在智利帕莱索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天主教信徒,阿连德的哥哥姐姐早亡,所以他成为了家中的长子。阿连德的中学时代深受移居智利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胡安·德马尔契的影响,在他的引导下,阿连德阅读许多德国哲学和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他后来的政治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常年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他也看到了智利社会贫富差距和劳资纠纷,逐渐产生了改变芹乎不合理现状的想法和抱负。
成年后的阿连德成为智利学生运动的领导者,1931年领导学生罢课,参加街头示威游行以反对总统的独裁统治,1932年因抗议推翻存在仅12天的智利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而被监禁,在同年的一次大赦中,他在被释放之前获准参加父亲的葬礼,并在葬礼上发誓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阿连德的后半生更是深刻践行了这句诺言。
智利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铜矿资源,但丰富的资源并没有智利人带来财富,而是喂饱了美国的资本家,他们纷纷去智利开跨国公司,和智利的地主、买办联合垄断了铜矿资源,指并资本家拿利润大头,地主拿小头,老百姓只能干出苦力,智利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0%,失业率达到20%。1970年11月3日,阿连德成功当选智利总统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整治。
1971年7月11日,阿连德签署文件,把美国资唯首迹本控制的五大铜矿收归国有,这一天也被智利称为“民族尊严日”,到1973年,智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工业增长12%,通货膨胀率降至22%,失业率达到历史最低的3.8%,智利人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临之时,被动了奶酪的美国人却开始实施制裁,冻结贷款,抛售战备铜矿,禁止盟友购买智利铜矿,不到一年,智利经济陷入崩溃,通货膨胀率达到381%,阿连德无辜背上了黑锅。被没收土地的地主,被舆论蛊惑的民众,被美帝扶植的傀儡一起推翻了阿连德政府,这样一位一心想为智利人民做点实事的阿连德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安排好家人,疏散了总统府工作人员和卫队,发布广播:智利万岁,智利人民万岁,劳动者万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为了信仰战斗到最后一秒。
1970年智利大选中萨尔瓦多阿连德,由社会党、激进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统一人民行动运动和独立人民行动等6个党派组成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人民联盟”的总统候选人、社会党领导人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为总统。阿连德就任总统后自称:“萨尔瓦多阿连德我的政府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要“通过民主、多党制和自由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他说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二种模式。
他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国有化。阿连德政府将美国垄断资本霸占的铜矿、以及被美国资本和其他外国资本控制的铁、硝石等矿业,全部收归国有;还对70多个垄断企业或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实行征收、接管、征用或国有化;并对16家外国和本国私人银行也实行了国有化。智利人民兴奋地称这是“第二次独立”。二、是实行土地改革。在智利农村中,大庄园制占统治地位,约有1.35万个大庄园主控制着占全国87%的耕地。阿连德政府对占地在40公顷以上的庄园主的耕地实行征收,并将这部分耕地分给农民,在农民中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阿连德执政的第一年,共征收了1328个大庄园主的240万公顷耕地。三、是实行福利政策。如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低价出售粮食、生活必需品,对孕妇、育婴妇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每天免费供应半公斤牛奶等。
在对外政策方面,阿连德政府坚持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的立场。它提出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建立反帝阵线,支持亚非或岩敏拉各国的民族解枣碰放运动,强调“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71年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连德政府是一个进步、民主的政府,它所实行的改革反映了智利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作用,但并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范畴。阿连德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是依靠旧军队,按照资产阶级宪法和现行法律来实现所谓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鼓吹在智利开辟一条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973年9月11日,智利武装部队三军司令和警察首脑,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政变部队要求阿连德总统立即辞职,并许诺提供飞机,送他与家属及合作者一起离开智利,阿连德总统对此断然拒绝。政变部队向总统府发起进攻,除使用坦克外,还出动飞机对总统府进行轰炸衫枝和扫射。阿连德总统率领30多名总统卫队的战士坚持抵抗,一直战斗到英勇牺牲。执政不满8年的阿连德政府被右派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智利顿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阿连德政府关于“通过民主、多党制和自由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萨尔瓦多阿连德CSBQ长沙暴青、萨尔瓦多阿连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